PKM#1:關於個人知識系統的迷思

失敗幾次後,我想我好像懂了些關於個人知識管理系統(PKM)的重點。

有很長的一段時間,我一直在思考,個人知識管理系統(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,下以 PKM 代替)真實情況是什麼,而我又該是如何建立。

根據我常閱讀的幾個作者來看,使用 PKM 最驚人的當屬電腦玩物的站長 Esor,每一次看他的文章,都會覺得十分讚嘆,透過 Evernote 建構出了龐大的體系,還能夠有條理去分析、分享。

另外一個我覺得應用 PKM 很好的例子就是 Notion 的使用者們,例如生活黑客之路的主筆人雷蒙。使用 Notion 成為生活的一部分,同時推廣給更多的人。

但我很早起使用 Evernote 跟自己在 Notion 的經驗,我覺得都不太適合我。

大概就這樣斷斷續續了兩、三年的時間,陸續經歷了不同的軟體,看起來沒有累積很多,但實際上一次次地搬家,愈來愈辛苦,因為筆記量還是在成長。

最近幾個月更是頻繁。甚至可能在一個月內,搬了三次去建構 PKM,卻發現一無所獲。讓我重新好好的思考,到底我想要的 PKM 是什麼樣子。

PKM,是獨立的

看了很多不同的文章,PKM 看起來是一種經過每一天工作、生活逐漸累積起來的資料庫。通常會是延續著我們完成的事項,一步步的回顧、修正,自然成形。

在這樣的思維底下,我犯了一個錯誤,以為 PKM 一定要跟工作、專案管理綁在一起。所以在找尋一個工具的時候,我一直都在尋找具備雙重功能的軟體,這樣的軟體,往往給了我不夠簡單的感覺,其實我之前關於 Notion 的評價,就是覺得真的太複雜了。

然而,實際上 PKM 是可以獨立出來的,生活、工作的歷程,自己思考與經歷的軌跡,都應當會成為 PKM 的一環,而 PKM 不一定要跟任務、專案管理放在同一個系統之中,其實他可以獨立出來成為一個資料庫所在。

Evernote、Notion 的確可以同時兼具,但不必然一定要綁在一起。

PKM,是累積的

自打開了選擇後,下一個重要性就是,怎麼能夠讓自己的 PKM 變的強大,我覺得關鍵是「累積」,隨著時間拉長,內容變得豐富,這個知識系統的價值就會增加。

以前的我對於累積這件事情基本上是沒有感覺的,生活中只有前進,沒有太多關於累積的想法。認真想起來,或許這樣的性格,也是讓我沒有完善一個 PKM 的主要原因。

這也成為了我給自己的一個目標,把 PKM 的元素從任務裡面拆出來,從專案、工作完結後的覆盤,把省思與建議記錄下來,開始累積。

PKM,是自己的

剛好今天閱讀到一篇文章,裡面寫道:

不經過實踐就沒法知道。只有實踐才能證偽或證明,所以必須嘗試過,才知道適不適合自己。

在我重新整理上面的思維的時候,「自己的」這一個重要因素,讓我更有信心去建構 PKM。因為,即使上一段我說對於累積的不習慣,但真實情況是,在過去十五年間,發表了 300 多篇部落格文章。這一些,都是我自己寫下來、堆疊出來的。

忽然發現,對我來說最好的 PKM 不是把完全不間斷地,紀錄生活的點滴,而是重新轉化之後「說出來」的能力,透過輸出的方式,累積出了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。也就是說,即使是部落格都是一種 PKM 的呈現。

最後一哩:收整

講到這邊,好像萬事都具備了,但我還是會覺得自己的 PKM 沒有被建立起來過。因為,當知識要變成系統,除了管理技巧跟工具之外,很重要的一個角度是「收整」。

散落在各地資訊,收整起來就會變成一個系統,然後可以經過管理,成為一種資產,也就是創造出來了「個人知識管理系統」,我是這樣定義的。

今天就先跟大家講到這邊,歡迎訂閱,下次見!

Some rights reserved
Except where otherwise noted, content on this pag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-NonCommercial-NoDerivatives 4.0 International licens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