身心筆記電子報成立的很大一個目的,就是讓我有一個地方,把自己學的內容記錄下來。
這一、兩年的時光,我花最多時間投入的是「身心學(Somatics)」,以前我曾經寫過身心靈介紹的相關文章,所以當初入身心學領域的時候,對於沒有提到「靈」這件事情,覺得有點不太適應。〔延伸閱讀:從來,我們都沒有被誰療癒〕
很多從事靈性教學的老師,都會在身心靈之間,不由自主地把靈的位置放在比較前面,透過靈性成長,帶領身心前進。這樣的理論,對我來說,太過虛無飄渺了。甚至,我覺得對大多數人來說,應該都跟我有一樣的想法。
直到開始學習身心學之後,很多事情慢慢的就這樣被打開了。
因為我是從塔羅跟靈氣開始慢慢啟動了自己身心靈學習的生涯,過程之中有很多不同的想法,甚至也有一度非常不喜歡身心靈的各種領域,而在遇見「身心學」後,慢慢的這一切都有了答案。
借用臺灣身心教育學會網站上面的介紹:1
身心學(Somatics)強調從內在第一人稱自我感受與體察來瞭解當下的身心狀態,提出了重新檢視Soma(指有心智的身體)、探究身心關係和體會身體心靈的論點,是一門重視內在經驗的體會和反省,以瞭解人體覺知、生物功能、和外在環境這三者間互動關係的藝術和學問。
我不是一個很純的身心靈的學習者或奉行者,跟大多數人一樣,白天上班,晚上發懶,假日只想好好發呆,這是一種對我生活的寫照。偶爾有機會的話,就去上上不同的課程,感受一下自己徜徉在不同的世界之中的感覺。但總覺得這一些的生活非常的分割。
身心學,把這樣的分割感慢慢的弭平了起來。
身體有答案
向來,我對於完全訴諸於靈性這件事情,是非常反對的。縱使我自己對於能量、靈性的感應都屬相當敏感的人,卻也不崇尚一切都是能量、宇宙法則。
不是不相信,而是覺得太有距離。
身為一個每天身邊充滿各種事情的生活者,一天要能夠真的純用靈性技巧來生活,非常困難,冥想、靜心、為自己做靈氣,時間上來講真的會不夠用。
但身心學不同,我們透過第一人稱的角度看待自己,身心學重點在於「身體」去跟身體感覺,而且可以透過「動」去跟身體對話。一次次的動作,讓身體可以放鬆,在放鬆之後,身體那些久存的記憶,慢慢浮出、喚醒。
如果你聽過一句話:「每個問題,你的內心都已答案。」我從身心學的體驗,透過身體來傾聽,會讓答案更容易浮現,每個記憶都藏在身體之中,鬆開的時候,一次次的答案就會知道。
從來我們都沒有被誰療癒
從來,我們都沒有被誰療癒,一年前我寫下了這一篇文章,過去這一年來,隨著在身體的認識更廣、更深,我更是這樣認為。
身體內部本來就內建了自我療癒的機制,身心學重要的任務,就是去找到不同的策略,讓身體可以喚醒自我療癒。療癒、治療,不是被帶來的,而是因為外在介入之後,提醒了身體,可以好好出來幫自己做事情囉!
至此,我才真的更深刻知道,為什麼我總是不願意以「療癒師」稱呼自己,畢竟身體的療癒不是被人帶來了,而是我們改變了環境與外在條件,內在就自然有機會發揮自己最大的能力。
因為被看見,所以可以使用,因為使用過後的經驗,創造了反覆的成功,然後變得更強大。
期許,身心茶水間是一個這樣的存在。
嘗試提供更多種不同的策略,創造出更多的環境改變的可能性,進而看見自己的身體,一定要是自己看見,才真的是能夠創造出來可長可久的療癒體制。
身心學,提供了我一種不同的視野。我們一輩子都需要相處的,不是他人是自己,而身體是如此的如影隨性,期待身心茶水間能夠帶給你更多的靈感,為你提供更多的策略與選擇權。
感謝您讀完 Will 作品 #375 ,歡迎訂閱電子報,👇往下滑可快速訂閱,下次見!